书刊导览 |【连载】《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三)
相关阅读
【编者按】日本,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近邻,从古代对中国的亦步亦趋,到明治维新的奋发图强,再到二战时悍然发动侵略最终自身遭受重创,直至今天以倡导和平为主流,日本的形象似乎一直在变化着,不那么容易看清楚。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经历了“奇迹”式的增长,无论是科技制造、城市建设还是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日本几乎达到了全方位的先进。这几十年里,日本究竟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其中的成功经验和迷惑反思都值得我们一再探究和学习。在组织“日本城市史漫谈”系列的同时,编辑部将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日本。近期,我们将围绕《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这本书展开一个小系列,了解日本不同城市在不同年代的规划实践对城市规划的深远影响。最后,衷心感谢南京大学翟国方教授的引介和建工社刘文昕编辑的大力支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授权转载
1960年代案例:香里住宅区开发规划项目
照片1 香里住宅区夏收节(笔者摄影)
由于住宅区中心的超市改造,夏收节最后一次在此举行
1 时代背景与项目意义
1960年6月“香川住宅区开发规划项目”被授予了第一届旧石川奖(设计与规划部门)。
在战争以及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住宅短缺的背景下,当时的鸠山内阁于1955年提出,将住宅供给与制定相关住宅政策视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并设立了日本住宅公团这一机构(现为独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机构)。香里住宅区是由当时管辖大阪都市圈的住宅公团大阪支所开展的第一个大规模的计划性住宅区开发项目。
香里住宅区对大阪和京都有良好的空间可达性,住宅区占地总面积155h㎡,规划人口22000人,规划户数5000户,是生活基础设施配给完善的大规模住宅区。住宅区用地中,包含战时陆军用地在内的国有土地占比80%,开发前该区域多为松树以及其他杂木丛生的树林。该住宅区自1955年开始着手土地区划整理,到1962年最终完成了土地利用的转变和住宅区开发。1958年11月,从图1所示的B区开始入住居民,到1968年,住宅供给结束。在大致10年时间内,该住宅区的开发完成了全部的居民入住工作,这是至今都令人难以置信的。当时,该住宅区被称为“东洋第一新城”,至此日本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新居住空间。这一崭新性,使得它成为关西乃至全日本都有名的规划开发项目。
图1 香里住宅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就该住宅区的开发构想,住宅公团曾委托当时的京都大学西山研究室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制定的《开发规划基本方针》几乎全部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香里住宅区开发不仅考虑了住宅的供应,住宅区内还规划配置了幼儿园、托儿所、3所小学、1所中学、1个中央公园以及数量众多的儿童公园。同时,在已绿化的住宅区的中间,还领先设计规划了可供购物的超市。另外,还颇有先见之明地规划设计了近畿地区最初的老人护理中心。与千里地区其他的新城相比,香里住宅区规模虽小,但是它却不光单纯考虑住宅的开发供给,还考虑了完整的基础设施配套,因此与其说是一个住宅区,还不如说它是一个新城。香里住宅区开发成了之后许多住宅区与新城开发的先驱。
该住宅区的先进性和代表性表现为:①利用自然地形而尽量保留富饶的自然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②独户住宅的选取与设计,采取低层的阳台型、多层的星形、走廊型和楼梯型等多种住宅组合方式;③住宅区内考虑到新都市生活的需要,规划配套各种城市生活基础设施。香里住宅区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规划与设计构想和实践,最终为其赢得了学会奖励。
2 项目特点
香里住宅区,如上所述,在当时体现出了设计与规划方面的先进性,最终建成的住宅区居住空间也获得了高度评价。然而,当时的住宅区开发所面对的困难还不仅如此。在这近半个世纪的住宅区居住历史中,为了营造宜居的环境,该住宅区通过开展社区活动,组织居民协会及各类文化活动来改善住宅区环境等方面,也展现出很大的先进性。
尽管在1958年11月住宅区开始入住,但当时的相关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并不完备。
正如有些居民所说,“结婚后抽签抽中了该住宅区便考虑要生小孩。刚住进来的时候,围绕居住环境的问题,开始与公团以及地方政府抗争,接下来是托儿所,紧接着便是为了幼儿园等生活配套设施而抗争。”1)开始入住后的10年,是以居民协会为中心,进行住宅区各种各样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居民运动历史(表1)。
表1 香里住宅区居民协会、社区活动变迁
注:本表摘录京阪住宅报纸1965年5月~2002年12月(493号)的报道。
1959年,香里住宅区居民协会以区全体自治协会的形式成立了。1962年左右,该居民协会迎来了其社区活动最早的高峰期,成为了当时颇受电视节目和报刊杂志等关注的“日本第一的居民协会”。然而,随着住宅区建设和入住,图1所示的A、B、C、D、E各地区推出了其他居民协会、妇女会等,香里住宅区居民协会虽然活跃,但是却暴露出缺乏团结核心的问题,最终于1965年解散了。可是原来的组织联系却保留了下来。到1967年,结合该住宅区的一些职工宿舍和预售土地所有人组成的社会居民协会,组建了香里住宅区地区联系协议会。10多年后,这个居民协会也解散了。之后,于1988年4月再次成立仅仅针对租赁住宅的联络会——六地区会(A、B、C、D、E地区以及香阳地区等6个地区)。
上述内容为该住宅区居民协会组织变更的梗概,在此期间,香里住宅区的各类社区活动也都广泛和活跃地开展起来。
该区曾多次组织开办各类文化和集会活动,参加人数5~7000人不等,其中包括夏收节、扑萤会、运动会、捞金鱼、时尚秀以及邀请大阪交响乐团来住宅区开办演奏会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成为引人注目的特点。
同时,通过配套生活基础设施的市民活动,还在住宅区新建了综合医院,增加了京阪巴士的班次,靠近住宅区开设了新干线特快、快车停靠站点,另一方面解决了住宅区停水问题,展开了住宅区居民绿化等活动。在此背景下,住宅区出现了让住宅区全体居民可以参与其中的各类趣味活动小组和集会。紧接着,出现了以香里丘文化会议(以在此居住的已故法国文学家多田道太郎等为中心)为活动主体的香里住宅区托儿所的开设推进活动,该活动促成了1962年全日本第一个针对0岁幼儿开设的枚芳市立香里住宅区托儿所(萨特与波娃【萨特是法国哲学家,波娃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译者注】也到过此处)。另外,1966年该区成立了老人会,之后的1969年,开设了残障幼儿托儿所以及老人护理中心(如前文所述)。以上内容展现出该居住区在生活和文化上,多方面地推进先进的社区活动。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除与生活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受全国性的公害问题或石油危机的影响,对住宅区居住环境的关注加剧了,一些反对违规停车、焚烧炉、保龄球场等建设的运动,以及市民消费合作社和消费者协会等消费者运动也开始兴起。与此同时,70年代后期开始,在老龄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成立了老年人俱乐部——互乐会(1977年)。很快,1983年针对独居老人的老人会亦结成,此后诸如此类的老年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经过这段高涨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起,居民协会起航,和社区相关的各种活动协会开始向多样化、小规模化发展。总之,香里住宅区的居民协会总体上走向分散化时代,而不再是全体统一参与的形式。
在此后不久的1986年,该住宅区公布了住宅改建的方针。以此为契机,香里住宅区也将住宅改建作为居民协会的中心议题提了出来。之后,尽管以居民协会为中心的改建对策委员会成立了,但如果没有实现居民协会的一体化,各个居民协会就要单独应对住宅改建的问题。
近年来,住宅区全体参与的大规模居民活动为数不多,但有个别区域的居民协会与各种各样的团体合作配合,努力开办丰富多彩的居民活动,这其中逐渐常态化的活动包括敬老会、旅行、滑雪、夏收节等。同时,在一些小学所在地由防灾和福利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等组织的活动也被原原本本地继承了下来。
香里住宅区居民协会和社区活动的历史,伴随居住者老龄化等原因,虽然缺少动态性,但仍以小规模活动的形式延续生存下来。
3 项目后续
香里住宅区的租赁住宅区域内,因近20年都市再生机构的改造,居住空间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数十载的年月,虽然居住区变得成熟,但是拥有宽敞绿化的多层住宅区,逐渐变成无秩序的高层住宅密集区。
为什么即使经过改建,住宅区却没有获得再生,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1住宅改建现状
香里住宅区租赁房屋的改建工程从A区开始,一直到A、B、C区的回迁住户居住的出租房屋供给完成,各地区剩下的土地则向民间出售。主要建成了高层公寓、运动设施、饮食店或者养老设施。
照片2 住宅迷所憧憬的星形多层住宅建筑(笔者摄影)
照片2 住宅迷所憧憬的星形多层住宅建筑(笔者摄影)
根据2007年末公布的重建方针(公布于都市再生机构网站主页的“UR租赁住宅股权式重建再编方针”),剩余的D、E区域要停止之前类似在A、B、C区域所进行的重建,策划将住宅区以“集约”为方针进行居住区改造。“集约”的意思是,居住区内一部分的居民搬出,变成空房后拆掉,土地卖给民间开发者的开发方式。这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长年形成并已成熟的居住空间的继承和持续居住问题、社区和邻里的破坏问题等。
现在,D地区仍未着手,而E地区正缓慢进行着“集约”工程。
3.2 居住空间的改变
香里住宅区的改建,将公园、绿地以及街道等基础设施基本保留了下来,因此,地形上的适度起伏也得以保存。改建在尽可能继承环境资源的框架内实施,努力让环境资源的继承性可评价化。然而,在建成租赁住宅的网状(住宅地)部分A、B、C三个区中,发生了全面改建,回迁住户的租赁房屋与民间的商品房公寓出现了高层、高密度的建设。
乘坐从京阪电车枚方市车站到香里住宅区的巴士,到桑谷站下车,就可以抵达香里住宅区的东北入口。从这里出发,向藤田川方向往南步行,很快在右侧就可以看到一座17层楼高的民间商品房公寓耸立于路边,对该地块造成一种拥挤压迫的感觉。从重建前的多层住宅空间仰望高层住宅尺度感差异巨大。
即便如此,今天的香里住宅区依然拥有自然的起伏和半自然的丰富绿地,虽然隐匿在绿化中不容易看到,但原来的低层住宅已经转变为容积率为3~4的高层住宅,这是更加严重的问题。容积率是由《土地再生规划2)》的导则确定的,但在住宅区内一些民间开发的商品房公寓街区却不遵守导则确定的容积率。
关于景观,也是依据《土地再生规划》来确定住宅区的整体景观理念(1995年)。该理念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实施,其中包括楼房的体积,楼房和设施的外壁,房顶的形状以及色彩使用等应该遵循的规则,但在规划实施阶段,都市再生机构似乎并未能严格进行控制。
香里住宅区,如上所述,因它最大程度上保存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设计而被授予第一届石川奖。回顾该住宅区经历的50年历史,基础设施虽然保存了下来,但是却在不断演变成为违背人类尺度的高层高密度住宅区。
◆注
1.铃木沙雄(1966):《新市民层的意识…观察住宅区的小集团…》。朝日日报 vol,p.40,1204,朝日新闻社。
2.在以原京大巽和夫教授为负责人的畅谈会上,1993年8月策划制定的整体基本计划,设定了基本构想与计划轮廓。另外,在这次的《土地再生规划》基础上,策划制定委员会在1995年12月策划制定了“香里住宅区景观形成基本概念(生活延续的街道香里——绿色环绕柔和风景的街道)”。
◆参考文献
1)増永理彦編(2008):『団地再生公団住宅に住み続ける』,クリエイツかもがわ.
2)住宅·都市整備公団関西支社(1985):『まちづくり30年近畿圏における都市開発事業』,p.41.
识别二维码,马上购买本书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